情绪背后的生理解释。控制情绪的脑区是“边缘系统”。杏仁核又是其中的核心。两颗杏仁核只有一颗会偶尔产生愉悦的情绪,否则一般都是在应对恐惧以及愤怒。
- 杏仁核处于情绪处理的绝对中心。
- 情绪上的第一反应来自杏仁核。
孤独感
- 孤独感是一种生理反应。
- 孤独这种生理反应和性格、财富、成功、地位均无关。这些不能保护你不感到孤独。再说一遍,哪怕性格再优秀的人也会感到孤独,更遑论有何价值观或者世界观可以指导你不感到孤独。推论就是感到孤独不是一种道德上的错误,也不是性格上的懦弱和缺陷。
- 孤独由特定的情景刺激产生,它更像一种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条件反射。具体有可能有哪些场景呢?这就没有定论了,每个人都应该客观的观察一下自己的条件反射。但是也会有一些共同的场景,比如一个人住在一个大房子里。
- 饥饿感的作用是提醒你去进食;孤独感(social pain)的作用是提醒你去社交。这两者在原始社会都非常重要,因为这能帮助生存(觅食与合作觅食)。所以孤独感是自然选择下来的一种功能。
- 现代社会一方面让能产生孤独感的场景变多,另一方又使得孤独感得不到满足也能保证人能活下去。但是相应的这种反应却没有退化。生物学上的一个常识是”用进废退“是错误的理论。
- 孤独感既然是一种生理反应,那孤独感就会对大脑造成生理上的影响。这是化学反应,同意志力无关。所以先有物质上的反应,再有情感上的知觉。
- 孤独的生理后果就是大脑觉得自己受到了生存上的威胁,这就导致其开始对潜在的敌意和危害变得格外敏感(为了自我保护)。于是一些正常的社交行为,某些旁人的中立举动也会被大脑误读为对你的敌意和不满(情绪感知能力下降)。而这些”负面的“解读反过来更加证明了大脑对于自己生存受到威胁的判断,从而使得误判更加严重,最后形成了负面循环。最后,你就会变得”socially odder than you really are“。
- 上述的负面循环有一个典型的例子,我就经历过:负面解读导致对拒绝格外敏感,被拒绝后导致行为模式的变化(包括故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,故意推辞来自外界的社交邀请,不愿接电话,不愿出门等等),更加与世隔绝的行为模式导致外界会认定你的孤僻模式(比如不再邀请),这就使得孤独感被更加频繁的触发。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你开始感到孤独,长此以往你会真的变得被孤立。如此形成了正反馈直到抑郁等心理疾病缠身。
- 一种应对措施是,有意识的检查自己是否选择性的注意周遭的负面信息。
- 老哥说的该吃吃该喝喝还是对的(改正行为模式),虽然我他妈好不爽。但是这种行为模式的改变同你的价值观不必直接相关联,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乐观的人,或者看开了这些事情。仅仅是行为模式的改变。
同情心
- 动物也有同情心(老鼠、虎鲸、蓝鲸、河马、蜜蜂、人)。
- 所以同情心是一种本能。同情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。
- 同情心又叫利他行为。
- 同情心一般和基因共享程度成正相关。
- 偶尔的,会出现跨物种的同情心。比如蓝鲸会从虎鲸的嘴中就下海豹。统计发现,这一般是因为救海豹的蓝鲸幼年时受到过虎鲸的攻击。研究人员推测,因为蓝鲸有非常强大的记忆,看到海豹被攻击,它们会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从而产生“共情”。共情一般只有在高等哺乳动物中发现。共情同样是一种本能。